敦睦乡谊 促进工商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加强交流 共谋发展

丰顺风情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丰顺风情 >> 文史详情

古村落建桥围创始祖张德达
时间:2016-12-25 来源:丰顺商会 作者: 丰顺商会秘书处 浏览次数: 1585 155

1.jpg

被明成祖朱棣追授为“承德郎”的张德达所创居的丰顺建桥围,是独特而典型的客家民居,也是革命老区。从先祖“避秦”草创开始,到后人筑城创围,建桥围自元末年间到如今,经历了战火、迁徙、拓荒、建设,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,刻下了无数熠熠生辉的姓名,涌现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动人篇章。而他们的先祖张德达,就是这块乐土的奠基人。

临危受命平匪寇

张德达,号坦彝,字小四郎。原福建上杭人,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第十九代裔孙,也是张化孙的第八代裔孙。张德达于元末顺帝至正年间(约1341年),担任程乡县(今梅县)太平司巡检,在任期间政令严明,造福乡里、保护乡民,积累了卓绝的功德供后人流传。至正十一年(1350年),有外族人聚啸起事,攻陷梅圹寨,围攻太平司署,大小城镇接连被攻破,原来的州牧也逃走了。张德达临危受命,同时暂代州牧一职,会同招讨使陈梅督师统领义勇军征伐,很快就克复了梅圹,并乘胜追击,连续攻剿之后,寇匪作乱就被迅速平息了。

淡泊隐居创建桥

战乱期间,张德达在前线率领乡勇奋力作战,后方则把家眷安置在了今天的白沙岗。客居丰顺多年之后,张德达难以回到福建故土之上,就选择了和家人到当年的安置之地——白沙岗隐居,为官多年的俸禄也被张德达一一倾尽用以修桥铺路、筑陂开圳,知书达礼又乐善好施的张氏族人一直都深受乡民的尊敬。

张德达隐居的这块依山傍水的偏安宝地是笔架山在前,狮象山把水口,大人岽、韩山在后做依靠的“避秦”胜地,在风水先生看来也是堪舆中的上品。白沙岗不远处有千米高的韩岽、其龙脉经过天马山、金山、千家寨、大人岽,向东北延伸大人岽后便长驱直下,就像一条蜈蚣一直延伸到山脚。相传这里是双龙贯脉,曾有风水师就这里梅花形的地貌断言:“倒地梅花节节开。”确实,在这近一公里长的岗地上,曾有张、欧、吴、周等姓创居。在张德达创居时期,正值战乱,人口流动、迁徙频繁之际,避难的迁民相继到此谋生,因而众姓杂居,也是势所必然。现在也依然流传着“未有建桥张,先有陈、罗、黄;未有陈、罗、黄,先有杨、古、赖;……”的说法。时至今日,建桥张氏一族,人口竟达万余人。至于向外播迁开拓者更遍及各地,甚至泰国、新加坡、新马以及港澳台都有张氏族人的踪迹。可见张德达后裔昌盛、兴旺发达。

子裔承德励祖训

始祖张德达创居建桥围之后,他的子孙也传祖德、遵祖训,发扬先祖“励以行”的精神,在这块梅邑与潮阳县的边陲交界之地上繁衍生息,用客家人敢于战天斗地、刻苦耐劳的“硬气”,长年累月不畏寒风、烈日,披荆斩棘地开拓、耕耘,终于孕育出了今天的这块沃土良田。留下了“砍不尽高坡(大埔)竹,粜不尽建桥谷”的美誉。而建桥围的雏形形成,船型古城堡的诞生则是源于张德达的七世裔孙张乾福。

明嘉靖隆庆年间,因为建桥围地处两山之间,距离城市数百里,造成了当地盗匪猖獗。为了保境安民,张乾福发动当地壮丁,组织民团,在高岗围大兴土木,筑建土城。这座土城深沟高垒,在东西南北四大门各设一门生铁炮,为保护乡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而这就是建桥围的雏形。

在张乾福之后,其后代又对建桥围建筑不断加固、完善,现今也保存了众多元末古巷、明代飞檐式合院以及清代防火山墙建筑。围内有“三街、十二巷、二十四幢”的格局,占地面积为一平方公里左右,城内为1.58万平方米。建桥围内风景优美、古色古香,2009年12月已经被广东省确认为古村落,也是丰顺县第一个被确认为“古村落”的乡村。


扫一扫,关注公众号